
练功后还会罹癌吗?
文:蔡良安老师

练功主要的目的是将身体的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提升,让身体產生自体免疫来防止细胞癌化,同时身体也会啟动诸多防止癌化的基因,所以得到癌症机会会降低很多。练功是否永远不会得癌症?答案是「会」,但是比率会降低。
最近在马来西亚针对200位癌症患者(0期到末期)进行追踪,有70%的癌友经过八个月到一年的时间练功及配合饮食,目前身体已经康復,癌症指数正常。尤其0期到2期有高达98%以上的人康復,但是长期还是要维持运动生活规律,才能避免復发。
- 為何有人练功六年以上还会罹癌?
在个人经验中是有发现这样的情形,但是少数个案,以今天台湾每年有10万以上人罹癌的比例来看,我们在返老还童中所看到的案例是相对极為少数。返老还童所推行的癌症防治的方式,已经有9年以上的时间,得到极大的效果,也因此才能自然地传播到全世界各地,但是返老还童修炼功法不是神功,百病不侵。
癌症潜伏期长达5到20年,以50岁以上的人来说,很多人身体其实都会有些良性肿瘤或者已经是0期到2期的肿瘤,这个时期身体会不会產生不舒服,通常随著肿瘤的扩大,开始移转的时候,身体才会有感觉,因此「癌症的防治」在台湾目前是非常重要的课题。
然而,发生癌症的原因很多,尤其病毒性及细菌引起的癌症,目前医学已经逐步证实,有关这方面说明如下:癌症有许多类型,因抽烟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亡中的22%,肥胖、饮食不佳、运动不足、饮酒则共佔了10%,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还包括某些感染、暴露於游离辐射、以及环境污染因子。在开发中国家约有20%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(如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以及人类乳突病毒等)造成。
致癌因子通常是透过改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运作,通常许多这类遗传物质的变化,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。约5-10%的癌症是由於遗传自双亲的基因异常。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被称為致癌物质,又以其造成基因损伤的方式可分為化学性致癌物与物理性致癌物。例如接触放射性物质,或是一些环境因子,例如,香烟、辐射、酒精。还有一些「病毒」可将本身的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裡,激活癌基因。但突变也会自然產生,所以即使避免接触上述的致癌因子,仍然无法完全预防癌症的產生。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传至下一代。
大量研究证明,病毒与肿瘤的发生是有关的。病毒对动物的致癌性现已得到肯定,对人类的致癌作用,目前尚在进一步研究之中。儘管种种实验证明病毒是可以致癌的,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从人体已癌变的细胞中找到病毒。 专家认為病毒致癌的机理是由DNA构成的DNA病毒的遗传物质(DNA)能嵌入到人体正常细胞的DNA中(称整合),或由RNA构成的RNA病毒在DNA反转录?的帮助下製造出含有它本身信息的DNA,并使这种DNA混入正常细胞的DNA中,从而导致正常细胞DNA结构的改变,引发癌症。
目前认為,EB病毒与鼻咽癌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(IM),多发性B细胞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有关;单纯泡疹病毒与子宫颈癌有关;人类乳头状瘤病毒(HPV)与人舌癌、喉癌,特别是与子宫颈癌的发病有关;C型RNA病毒与白血病有关;B型RNA病毒与乳腺癌有关;B型肝炎病毒(HBV)、C型肝炎与肝癌有关;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与卡波西肉瘤有关等等。
- 有关肝炎相关资讯:
B型肝炎与C型肝炎的朋友,目前医学上有治疗这两种肝炎的病毒,因此有病毒性肝炎的人要特别注意。
抗SARS(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)英雄、疾管局(已改制疾管署)前局长,现為国卫院特聘研究员与南台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苏益仁,歷经三十年鍥而不捨地追踪,终於破解这个困扰医界长久的谜团,拼凑出B型肝炎导致肝癌的完整图像。他发现,B肝导致肝癌的世纪之谜,答案就在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一段基因序列──表面抗原突变株(pre-S mutants)。pre-S作為危险前驱因子,一旦出现突变缺损,会累积在负责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内质网,引起细胞压力,并呈现毛玻璃肝细胞。
如今,苏益仁教授和成功大学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学系黄温雅教授合作,已经顺利开发出pre-S检测晶片,并技转给普生成功上市。透过检测晶片,只需不到1cc的血液,就可以得知B肝带原者是否带有pre-S突变。一旦验出pre-S,苏益仁教授建议患者应该提高回诊频率,并在医师评估下调整治疗策略,减少肝硬化、肝癌风险。
从过去的研究显示,B肝带原者罹患肝癌机率,最高可达常人的150倍,倘若B肝带原者拥有pre-S突变,罹患肝癌的机率,将大增至250倍。更棘手的是,苏益仁教授从最新研究中发现,过去认為B肝患者一旦e抗原呈阴性反应,e抗体转阳性,B肝就已痊癒了;但事实上并非如此,其中仍有相当高的比例会演变成肝癌。
- 新药研发现况
此刻,苏益仁教授正著手从事pre-S基因突变相关的三款新药开发,目前正在与中国医药大学、彰基、奇美医院、成大计画联合进行临床试验。其中一款新药利用天然材质,将「白藜芦醇和蓟草(silymarin)」混合,目前已经完成动物实验。实验结果显示,在动物模式中可以抑制癌细胞高达90%,此外,脂质化(liposomal),薑黄素的功效也很显著,皆将以临床试验来证实功效。
白藜芦醇是葡萄表皮及红酒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,可啟动长寿基因Sir2,亦有抑制癌细胞的功能。而蓟草是长久以来著名的治疗肝病药物。由於是天然材质,因此预计将直接进入第二期的临床试验,若开发成功,将是全球第一款预防肝癌的药物。
- 有关肺癌相关资讯:
吸烟会引发肺癌,但台湾女性肺癌患者却有九成不吸烟,关於此一谜团,最近有了重要发现。最新研究指出,这类肺癌的成因,可能是会导致子宫颈癌的人类乳突病毒(HPV)所引起,且其导致肺癌的机转与跟子宫颈癌成因,相当类似。
中山医学大学毒理学研究所所长李辉、医学研究所副教授郑雅文,与中国医药大学、台中与高雄荣总等医院,最近联手提出全球第一篇描述HPV病毒导致女性肺腺癌机转的报告,发表在重要的「癌症研究期刊」(Cancer Re-search)。
李辉所长表示,吸烟与肺癌中的「鳞状上皮细胞癌」关係最密切,女性肺癌多為「肺腺癌」,九成与吸烟无关。巧合的是,男性肺腺癌比例,近年来也异常增加,越来越多学者怀疑,可能与「HPV病毒」有关。
嘉义长庚医院妇產科主任曾志仁表示,自然界的HPV病毒已知有两百多型,其中有三十五型為引发子宫颈癌的高危险型,台湾常见的致癌病毒有四型,其中又以HPV16与HPV18两型最恶性。
根据中山医大团队过去完成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,罹患肺癌者血液中带HPV16或HPV18的比率高达55%,未罹肺癌者则只有11%,研究推估,血中有病毒者,罹患肺癌风险近40倍。
為确认因果关係,研究团队取得肺腺癌病人的胸水(俗称的肺积水),在体外成功培养出活的肺癌细胞株,研究后发现,HPV16型病毒所释放的致癌蛋白E6,会使人体抑制癌细胞生长的「抑癌基因P53」失去功能。透过RNAi(核糖核酸干扰)技术,移除E6病毒蛋白后,抑癌基因P53又能重新啟动,发挥其抑制癌细胞的功能。
肺癌是台湾癌症死亡率第一位,最新统计显示,发生人数已追过肝癌,成国人发生率第二名的癌症。肺癌中的鳞状细胞癌有「孤儿肺癌」之称,但一项台湾参与的跨国临床试验显示,标靶药物afatinib可用於鳞状细胞肺癌第二线治疗。
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年会发表晚期鳞状细胞肺癌临床试验,参与年会的台北荣民总医院胸腔科主任蔡俊明指出,国内鳞状细胞癌发生率占所有肺癌百分之廿,发生率略低於他国,但治疗难度高。
跨国临床试验显示,治疗上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基因突变的晚期鳞状细胞肺癌病患,以标靶药物afatinib(商品名為妥復克)与另两种标靶药物艾瑞莎、得舒缓比较,发现妥復克在晚期肺癌治疗效果佳,相较得舒缓,平均降低死亡风险百分之十九、超过三成存活超过一年;至於与艾瑞莎相比,存活期延长,相关研究进行中。
鱗狀細胞癌 (Squamous-cell carcinoma, SCC, SqCC):
是一种上皮鳞状细胞產生的病变,癌症干细胞失控不停地复製。发生在气管部位则属於肺癌的一种,多见於男性,和吸烟有密切相关性。
标靶药物:
专一性作用在肿瘤细胞生长相关的部位,因此对於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,较不会如传统化疗法產生掉髮、血球抑制等副作用。「标靶」部位包括肿瘤生长因子受体、基因,讯息传递路径,肿瘤血管新生因子等。
预防肺癌:
远离肺癌危险因子,戒烟及拒吸二手烟、空气品质不佳时戴上口罩外出、在有空污及放射线之特殊工作场所须自我保护。
PD-L1免疫疗法:
目前已针对PD-L1研发单株抗体药物能够藉由阻断PD-L1与免疫细胞结合 (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),让免疫细胞能够再度活化起来,藉由免疫功能本身来消灭癌细胞。临床第三期试验也证实接受抗PD-L1免疫疗法,平均20%肺癌病患即使已经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失败后,肿瘤仍能持续缩小。更特别的是,一旦肿瘤获得控制就不易再恶化。
鳞状细胞肺癌者生机:
这是与过去传统化疗,甚至标靶治疗所未见的独特表现。2015年FDA已通过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做為非小细胞肺癌病患接受过第一线标準化学治疗,疾病恶化后的第二线选择药物。
近年标靶药物在肺腺癌有显著的发展与疗效,但鳞状细胞肺癌的治疗却毫无进展。抗PD-L1免疫治疗不管是腺癌或是鳞状细胞肺癌皆有同样的疗效,也為鳞状细胞肺癌病患带来一线生机。
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、放射治疗与药物治疗。但是75%肺癌病患於诊断时皆已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,这些病患无法以手术方式治疗根除病灶,仅能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恶化,改善症状进而延长生命。
- 有关胃癌:幽门螺旋桿菌勿忽视
幽门螺旋桿菌主要寄居於胃部和十二指肠,可致慢性胃炎,令胃黏膜萎缩,最终有机会演变成胃癌。目前种种的研究,似乎指出幽门螺旋桿菌与胃癌,尤其是肠道型胃癌的形成有所关联,由感染幽门螺旋桿菌到形成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,再转化為胃癌,恐要有几十年的时间,因此若非自幼即感染幽门螺旋桿菌,恐也难以致癌。
幽门螺旋桿菌仍於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会(IARC)列為第一类致癌物,我们不可掉以轻心。
个人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得到胃溃疡,同时经常感冒,也引起长期过敏性鼻塞,10年前因為误诊造成胆囊被切除,因此经常腹泻,医生说,引发胃肠癌的机会很高,因此个人也特别进行检查,发现胃有幽门桿菌,因此也积极的治疗。有关肠道保健,每天早上空腹一包有益菌及褐藻,这样的方式,已经持续很几年,加上积极的练功,身体才慢慢稳定下来。
有胃痛及胃溃疡或早上起床胃会有不舒服症状,建议去医院检查幽门螺旋桿菌,目前医学上有疗程可以有效控制幽门螺旋桿菌。
对癌症的防御要有正确的认知,同时有关病毒及细菌引起的癌症,更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及平日保健的防御,尤其家族有移转基因的癌症朋友,更要积极的保健才是。
趁空气好的时候要多多运动、练功流汗及喝水,让身体保持一个乾净的生态环境,同时配合正确的饮食观念,如此一来,才能真正的平安健康。
更多文章


组织改造, 基业永续

何谓善与恶

自度度人、自觉觉人 超凡入圣、觉行圆满

来自十方贵人相助

生死无常

解药就在大自然中

在疫情下如何提升身体免疫力

九九归真

成就智慧华果(二)

成就智慧华果(一)

新冠肺炎(二)

新冠肺炎(一)

一双慈悲的眼神

玄德之机

天然食物与抗癌药物不同之处

把爱传出去

传承

谈谈无明

江海纳百川

练功后还会罹癌吗?
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

正确认识PM2.5

为何要早起练功

用爱灌溉希望园区

上善若水

一个重要的里程碑

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
